研学资讯
非状态下,研学旅行工作之思考
时间:2020-02-28 15:35:16
       新型冠状病毒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产、生活和经济运行,带来的伤害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形势十分严峻。非状态下研学旅行工作必须改变思路,积极应对。当下最紧要的就是要痛定思痛,在疫情中治理思想,在系统中梳理分析,扎实练好基本功。
 
 
       2020年注定是我们国家、民族和各级政府的大考之年。这次大考不仅仅是政府、不仅仅是官员,也包括我们各个研学机构和企业,我们的整个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位研学人的心力、智慧和韧性。据分析,这次疫情对中国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影响,至少是一年时间(半年直接影响、半年间接影响)。仅以旅游业为例,2019年中国旅游总收入6.5万亿,平均每天178亿,按以往旅游业每年20%的复增长计算,2020年旅游业每天损失就达到惊人的200亿元人民币。据专家估计,仅是春节季旅游市场的直接损失就超过500亿元(市场完全冻结)。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下一步研学工作:
 
      
一、树立疫情观,强化安全意识
 
这几年我们的工作重点都是放在研学路线开发、研学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上,这些也都是正确的。但是,任何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又都必须建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安全包括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防御安全。这次疫情给我们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就是防疫安全,它向我们敲响警钟,每一个人都必须牢固的树立疫情观!我们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不能去治理它,但是疫情观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据报道,截止到今年1月29日,中国内地31个省市均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但是,面对这样超强、超大规模疫情,明显过于乐观,风险预估不足,缺乏极限思维,做最坏的打算。这里给了我们两个很重要的启示:一是有必要就疫情进行启蒙教育和反思教育。 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今天这般,让我们重新获取如此切身的感受,这种感受让我们重新感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这种关系,仿佛让我们从休眠中惊醒,痛定思痛,吸取教训,觉悟起来。这次武汉疫情爆发,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某些专家发现疫情收集病毒样本,不是为了迅速找到冠状病毒的来源,如何控制疫情,而是为了发表论文,这是职业操守的沦丧,学术研究绝不能被各种利益绑架,必须恢复学术的工器之用。从湖北省、武汉市的领导来看,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盲目侥幸心理,以至于失去了最宝贵的控制和救治时间,造成了今天的恶果。疫情教育刻不容缓,反思教育必须跟上,这-也是我们的天职。二是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细的疫情防控措施。这次疫情应该给我们很多经验和教训,疫情防控措施重在细节,古人云:“细节决定成败”。在疫情启蒙教育全方位进行的同时,强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这在我们研学旅行工作上是一空白,如何制定?怎样抓落实?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患于未然。
 

       二、勤练内功,后积搏发
 
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大多数研学人目前最大的困惑。提高抗风险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化颓势为优势。当下疫情让我们仃下脚步,静下心来沉思静想,比较权衡和储兵待战,在危机中治理思想,强化内功 锻炼自我。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主动调整,适应环境变化,拓宽视野,拓展领域,给自己补充营养,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核心团队,提升技能。在这非状态下的特殊时期,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带有普遍性问题上,抓住主要矛盾,揭示矛盾的特殊性,在薄弱环节上认真整改。那么,我们薄弱环节主要在哪里呢?除了以上讲的问题外,这里特别强调要强化我们在研学旅行当中的几个意识,即:联动意识;敬畏意识和传承意识。
 
1、联动意识。
联动意识也是大局意识。就是要大家做好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做好四个衔接,一是做好与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是做好与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三是做好社区老年研学教育的衔接;四是做好与各研学基地、旅游景区、国防教育、工厂、农村、部队等的衔接。
 
2、敬畏意识。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我们做研学旅行工作的同志们踏遍山山水水,簇拥大自然,更应该懂得尊重大自然,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非典和这次新冠状病毒的教训及其深刻,给我们人类上了现实版的生动的一课,自然教育与生态教育是我们在研学中必须补上的一课。
 
3、传承意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重要意义在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月16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和专家学者共同发出了中医药文化及推拿保健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倡议。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中医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看到了国家领导人振兴中医的决心与勇气,看到了中医前景一片光明!中国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靠的必然是古老而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也必然给世界带来一片光明。这也是我们研学人的心声。2018年底,由工作委员会牵头策划,京津冀中医药研学基地及课程研发,这项工作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这大好机遇,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抓素材,编教材,寻合作,建基地,把中医这个体现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她英姿勃发,大放异彩,展现雄风。
 

       三、线上线下,宣传推广
 
1、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在这个非常时期,为会员单位及研学旅行工作者提供了线上交流的平台。会员企业优秀课程和活动的视频我们将在研学家的微课系统发布。我们也将定期地举办直播形式主题在线研讨,大家都可以提交自己的分享主题,希望通过这个开放的平台,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疫情期间,工作委员会给大家提供中国研学旅行联盟公众号、研学家的公众号、中国研学旅行联盟官网、中国报道网等宣传平台供基地、研学机构等会员单位宣传发布。
 
3、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学术部与专家组,针对疫情,开发了三生教育、应急安全教育、身心健康、积极情绪等课程,方便大家升级自己的课程体系。
 
4、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在春节期间组织培训专家组制作了1500分钟的视频课程,并开始发布到了微课系统,大家可以在线上参加研学导师岗位技能培训学习。
 
5、筹备第四届中国研学旅行大会系列活动,今年我们将分区域分主题的开展主题论坛。
 
以上这些方案,工作委员会将利用网络和研学家微课系统,给会员提供从课程展示、专题研讨、品牌宣传、人员培训、课程设计等全方面的服务支持。
 
由于疫情的影响,原定5月中召开的第四届大会,也会延后。为了更好的方便会员沟通,我们也将利用网络平台将主题研讨的内容预先在网络发布。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是个大家庭,我们与大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并肩,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杨秀珍  《中国报道》民生观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研学教育专家、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旅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研学旅行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红色旅游专家。
版权所有:三明市旅游协会 闽ICP备05005705号-1
平台运营:福建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平台建设:三明明网网络科技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