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资讯
战“疫”中再论研学旅行
时间:2020-03-04 10:14:18

1

研学认知

研学是文化、是事业、是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智慧产品、是教育青少年好载体好形式。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研学旅行工作,并将之列入对青少年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

1、研学旅行是一种非常严谨的组织形式,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以及增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强健体魄、社会阅历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倡导研学旅行,既是思想教育、文化教育,也是提高青少年社会阅历和知识的、一举多得的好形式。

2、研学旅行是培养青少年的人格、勇气和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社会体验活动。对青少年来说,不仅是精神的升华,也是培养他们学习探索能力的好方法。

3、研学旅行做到了知行合一,青少年学生能亲自走进社会,才可收获对社会的深刻认知。研学旅行坚持以主题选择与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是紧密结合,是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课本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好方法。

4、研学旅行能从内容和根基上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青少年精神、文化、思想建设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当下将“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更实际、更有效,更有说服力对青少年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和课程。精神的弘扬,能使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观和人生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5、研学旅行,为教育和旅游行业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职能,新的内容和新的方式。研学旅行,以红色教育为引领,注重创新助推红色基因传承,具备学习、研究、实践三种职能。是用社会实践向青少年来再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6、“研学旅行”遵守教育规律来开展,注重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做到了“在研中学,在学中悟”,让更多的人感览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研学旅行不是旅游,研学旅行与研学旅游存在“一同五不同”。即方法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标准不同、受众不同、共同点是目的相同。(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

研学旅行的基本运作方式

1、研学旅行活动要有方案,行前要有备案,应急要有预案,完成要有结案。

2、研学旅行的资源构成与目标: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特殊和特色资源是研学旅行资源构成的基本要素。建立一批高标准引领性的研学旅行教育基地、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强的研学旅行师资队伍、打造一批高品位示范性的研学旅行活动项目、建立一套高效力创新性的研学旅行发展机制,则是研学旅行的基本目标。

3、研学中应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将课程资源转化为研学成果。构建;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到位、运行操作规范、活动品质持续、文化氛围浓厚和学校与学生积极参与的具备体系。并做到:以“学”为目标、以“研”为核心、以“旅”为载体、以“行”为实践。

 

3

研学旅行应加强十项工作

1、打造目标:(研学的目的性)“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改革教育、完善功能、增强自信、爱党爱国”

2、规范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

3、安排任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建设研学旅行资源体系、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4、提出标准:(尊循教育原则和规律、把握正确方向和做到立德树人、创设丰富资源精心设计主题、打造专业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健全评价:组织、管理、运行、制度等具象标准。)

5、创建营地、基地:(构建研学产品、研发课程与线路、组织研学活动、提供师资讲解、以及交通、食宿、管理、安全、服务等规范化标准。)

6、设置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理念,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或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课程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探研、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小学段、中学段、高中段的自然类、地理类、科技类、环保类、历史类、人文类、艺术类、体育类、活动类、职业类、爱国、红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类等等课程主题。)

7、提出要求:(1,构筑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使之成为校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健康快速稳妥推进研学旅行,真正使政策、理论、理念和设计落实到教育活动中。)

8、制定规划:(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谋划,包括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各种资源以及师资配置和目的地环境等。)

9、研发产品:(教育、科研、红色、历史、文化、生态、社会实践等项目。)

10、定制章程:(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

 

 

4

实施研学旅行的方法与路径

1、构建机制与平台;

2、课堂与研学相结合;

3、针对不同要求(产品),采取不同形式;

4、学校与研学机构结为战略合作联盟;

5、实施统一安排,集体活动;

6、集中食宿校内外互动;

7、完善政策,统筹协调;

8、确保安全,因地制宜。

作者: 张建国。本文来源于中国报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所有:三明市旅游协会 闽ICP备05005705号-1
平台运营:福建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平台建设:三明明网网络科技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