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资讯
深度好文 | 王晓燕:研学旅行之评价
时间:2020-01-09 15:29:0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近几年政策的不断鼓励下,逐渐变得火热;有人说,研学旅行的春天到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对以综合“实践育人”为特征的研学旅行指明了根本遵循。为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在第三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就“研学旅行之评价”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以下内容根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报告口述整理。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它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无序、研学旅行的概念内涵存在着认识偏差、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要把握什么是真正的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还需要科学地引导。

 

1

研学旅行填补实践教育缺失

实践教育被长期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社会实践教育的薄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瓶颈。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尽快补齐实践教育短板,实现育人方式的重点突破。

研学旅行超越学校、课堂的局限,突出实践性活动的育人效果,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是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了解国情,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革命奋斗精神,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形式,正是通过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切实发挥了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助益匪浅。

研学旅行存在概念分歧

目前,在对“研学旅行”这一概念的界定上,旅游界和教育界存在着分歧。

旅游界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定义为一种“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2016年12月19号发布,2017年5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而教育界所定义的研学旅行呢?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牵头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意见》里面明确要求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 “活动要有方案,行前要有备案,应急要有预案”,要做到有主题、有任务、有线路、有人员分工、有时间安排,也就是说要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程序

 

研学旅行不等同于“旅游”

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的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要在这场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全面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意见》开宗明义提出,研学旅行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基地、线路、工作机制、发展体系等,都是研学旅行中工作目标的核心。

 

2

研学旅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在推进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要把它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联系起来。我们需要思考到底应该评什么?怎么评?

评什么?不仅仅是评价学生

在研学旅行评价过程之中,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需要评价老师、学校、基地、旅行社、第三方机构等。

要保证研学旅行的教育质量,课程开发是其中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中,教育性原则是第一原则,一定要选择能够针对不同学段的、适切的研学主题和课程目标来培养学生。另外,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参与,也就是突出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的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所以要对课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

如何评价基地、营地?今年10月份,教育部官网给出了对于基地和营地的具体要求,包括有特色的研学主题、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进行课程开发和线路设计、具备专业讲解人员和师资等。

通过双向互评,把学校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连接起来,一方面学校的老师、学生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之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要对这所学校的管理、教师和学生来进行评价。

怎么评?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关于研学旅行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指标是否科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是非常有待考量的。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现行的评价过程中,很多都是基于简单表层认知的评价。然而,我们要培养学生高阶的思维和能力,应该是从更多元、更科学的角度去设计和评价。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的研学旅行方案,我认为设计得非常好。学校带着学生走进成都的城市名片——武侯祠,要求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访问和调查研究,形成直观的体验和学习成果。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活动:

第一,确定课程目标。比如能力性的目标,包括通过调查对联、碑文、书画等文化和民俗的影响,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有知识性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第二,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比如对武侯祠历史文物开发性保护、城市发展对武侯祠资源保护的影响、从特色美食与游戏活动看三国文化的影响等等。

第三,在实践与探究中,给学生提供工具和脚手架,告诉他们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与手段。

第四,在形成成果和成果整理方面给出清晰的说明。比如材料数据的整理、材料缺失的补充、成果形成与展示等等。成果的呈现形式,有小组PPT成果汇报、小组制作主题手抄报、小组合作编写文明游览的宣传册,最后还有全班成果的汇编。

第五,在总结交流与评价上,评价形式力求多元化,包括自我评价、组员评价、老师评价等等。

第六,活动之后的拓展与创新,进一步深化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除了让学生亲身体验、体悟与体认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践行者。譬如,请同学们根据此次活动所了解到的知识向周围熟悉的人传播,将共同编写的《武侯祠文明游览宣传册》分发给社区居民,请他们一起加入到对古迹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中。

 

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活动,从各个层面来激发学生发现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思考问题,并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可以从这种真正的研学旅行中看到学生们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成长。

再比如,上次我去上海东方绿舟学习调研,他们的公共安全教育实践体验馆已经建成,其考核评价方法既先进又科学,非常值得推广。他们充分利用大数据,给到体验馆实践的每个学生手上都带上定位计分的手环,但是却不会给每个学生个体打分,只给每个小组、每个班集、每所学校评分,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自救、特别是互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我们说研学旅行要评价的是这些活生生的学生,人的素质中那些非认知的社会责任感、道德、价值观等层面的东西,是冷冰冰的分数不足以简单衡量的。

目前,研学旅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巨大的市场反响。可以说研学旅行将构筑起中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形式。为此,还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做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稳妥有序推进研学旅行,必须进行科学引导,需要我们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站在实践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高度,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研学头条

版权所有:三明市旅游协会 闽ICP备05005705号-1
平台运营:福建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平台建设:三明明网网络科技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