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悠然三明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选择城市
项目规划
首页 > 文旅政务 > 项目规划 > 正文
三明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时间:2016-12-01 12:01:00 来源:
三明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
专 项 规 划
 
2016年11月

 
目  录
 
前 言·······························5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6
第一节 发展基础·························· 6
第二节 发展机遇·························· 9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11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13
第一节 总体思路·························· 13
第二节 指导原则·························· 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 旅游发展布局························17
第一节 空间发展布局························ 17
第二节 做强泰宁旅游龙头······················ 17
第三节 建设三明旅游集散中心···················· 18
第四节 打造三条旅游带······················· 19
第四章 创新提升重点························23
第一节 优化旅游产品························ 23
第二节 创新宣传促销························ 27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 29
第四节 壮大市场主体························ 32
第五节 完善发展机制························ 34
第五章 重点项目建设························36
第六章 配套保障措施························39
第一节 加强旅游市场规范管理···················· 39
第二节 明确旅游政策激励导向···················· 40
第三节 强化旅游规划执行刚性···················· 43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市委八届八次全会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三明将步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业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把握新趋势,培育新增长点,加速壮大旅游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三明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创新提升,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15〕23号)以及《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三明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阐明未来五年三明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订推进旅游靓市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6-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随着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和外部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三明旅游业踏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三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先行军。
——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1951.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0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75%,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23.58%、173.27%和0.75个百分点。2011—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5.7%,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21.23%,旅游经济总量稳步增加。
表1:三明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1-2015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1083.35 24.5 1257.41 16.1 1480.26 17.3 1719.17 16.1 1946.72 13.2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67.13 25.4 78.5 16.9 107.56 18.9 128.38 19.4 147.01 13.2
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 4.05 39.7 4.86 20.1 4.58 -5.9 5.24 14.4 5.27 0.6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0.34 67.8 0.41 20.4 0.4 -3.3 0.44 12.1 0.48 9
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1087.40 24.6 1262.27 16.1 1484.84 17.2 1724.41 16.1 1951.99 13.2
旅游总收入
(亿元)
69.34 26.3 81.09 16.9 110.01 18.2 131.10 19.2 150 14.4
 
    ——旅游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采取共同筹资、整合营销的办法,以“好山好水好风情、数一数二数三明”为旅游宣传主题,市县携手,广泛借助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电台、动车、高速公路等宣传渠道,创新开展节庆营销、网络营销、活动营销、政策营销、事件营销等多元营销方式,策划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向莆动车开通等主题营销活动,三明旅游对外影响不断扩大,以福厦泉和粤赣浙为主的传统客源市场得到巩固,以湘鄂沪为主的新兴客源市场逐步拓展。
  ——旅游品牌产品进一步丰富。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快A级景区提升工程、星级酒店提升工程、温泉旅游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文化旅游创新工程等建设,全市旅游系统争取省上资金补助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一批以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健身、乡村观光为特色的重特大旅游项目投入运营对外接待游客。全市现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1个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12家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20个中国传统村落、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
  ——旅游要素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39家星级旅游饭店,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19家、二星级4家;全市共有旅行社49家,其中5A级旅行社3家、4A级旅行社11家、3A级旅行社12家;先后举办首届全市客家美食烹饪大赛、森林食品烹饪大赛,整合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三明菜谱”和地方风物特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一批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驿站、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形式不断创新,先后举办国际旅游小姐中国·福建赛区三明分赛区总决赛、全市导游之星大赛等赛事活动,选拔一批三明旅游形象大使,“十二五”开局以来培训旅游从业人员近万人次。
  ——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工作首次列入市委全会议题,颁布实施《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迎接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加快市区旅游饭店业发展的意见》、《三明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持续加强旅游工作目标管理,形成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的产业发展大格局。严格贯彻实施《旅游法》,深入推进旅游联合执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保持零纪录。旅游综合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泰宁大金湖、宁化天鹅洞景区经营权顺利收回,旅游金融改革实现突破。
  “十二五”开局以来,三明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人气不旺。三明旅游资源丰富,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宣传营销创意不够,缺乏广度和深度,旅游人气不旺、淡旺季分明,客源增幅较高、总量偏小。二是精品不多。一些景区开发经营粗放,部分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特别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通往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未全面打通。三是整合不力。泰宁旅游“一枝独秀”,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它县(市、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但对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举措,旅游产业发展区域之间不够平衡。四是合力不强。作为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旅游产业,仍停留在旅游部门的“单打独斗”,相关部门围绕旅游发展共促共为力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合力不足。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宏观环境的机遇。我国经济正步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旅游、养老、文化等领域成为消费热点,“大众旅游”时代来临,预计至2020年年人均出游次数达5次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进一步向好。
  ——政策利好的机遇。中央出台了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确立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园区建设试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三明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旅游+”和“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省上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实施方案》,努力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区位提升的机遇。三明地处闽中、闽赣两省结合部,处于两个省会城市南昌、福州的中心位置和东南沿海的中段(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中间),向东辐射福州经济圈,向北拓展江西南昌等中部城市,向南连接闽南地区,是海西地区东进西出、南联北接的中转站,是外省游客进入我省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规划浙闽赣皖、粤闽台港澳等重点旅游经济圈,作为闽中区域中心城市,三明旅游大有可为,将成为福建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旅游区域协作的关键节点。
  ——市场拓展的机遇。三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前列,实现县县通高速;向莆铁路、合福高铁客运专线通车,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沙县机场通航,南三龙铁路、浦梅铁路、长泉铁路、莆炎高速、厦沙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三明正在加快形成立体交通体系,成为全国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改善带来客源腹地的拓展,对自助自驾游客和远程游客的吸引力大幅提升,据测算,以三明为中心,半径300公里范围内,有20多个城市、约8500万人口;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有8省50多个城市、约2亿人口,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体制机制障碍带来的挑战。突出表现在: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大产业特性和旅游部门的小管理、大协调之间的矛盾,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旅游部门在产业综合协调上力不从心;县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未纳入行政序列,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少,旅游管理部门干部队伍不稳定,管理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旅游者、旅游要素自由流动需要和旅游资源部门、地区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的层级性之间的矛盾等,制约了全市旅游一盘棋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互联网+”时代来临,资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游客消费需求的多重性和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经营主体培育、旅游运营模式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把旅游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旅游业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之势,旅游市场格局深度调整,三明旅游与周边区域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加之三明毗邻“双世遗”武夷山,在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阴影效应”。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把握产业发展新机遇,坚持以产业化理念做大旅游、以品牌提升做强旅游、以合力凝聚突破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服务向品质服务转变,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三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三明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主导产业,把三明建设成为清新福建生态旅游核心区、国家级健康休闲度假基地、世界级丹霞旅游目的地和客家文化旅游中心。
 
第二节  指导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构建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坚持特色发展原则。牢固树立特色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坚持以“休闲、安养、文化”为导向,积极培育打造生态休闲、山水安养、文化体验特色旅游产品,发挥特色优势,丰富特色内涵,做大特色品牌,不断增强三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有效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坚持集群发展原则。深度推进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合各种旅游业态,打造吸引力、竞争力强的旅游板块。深度推进旅游周边产业集聚,围绕旅游产业链条,强化融合带动,大力发展旅游紧密型产业和相关产业,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坚持多元发展原则。推进经营机制多元化,鼓励旅游企业联合、兼并、重组,走多元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同业联盟,推进连锁经营,引导旅游企业跨地域经营发展。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旅游投资机制,降低进入门槛,鼓励民资、外资投资旅游业,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行业规模目标。至2020年,三明年接待游客37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6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94%和110%。
  表2:三明市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完成情况(2016-2020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完成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
比增(%)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2245 14 2559 14 2917 14 3325 14 3790 14
旅游总收入(亿元) 176 16 204 16 236 16 273 16 316 16
    ——产业效益目标。至2020年,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2亿元,旅游外汇收入达0.9亿美元以上,人均花费力争达到1000—1200元,游客购物收入占旅游消费比重达16%。
    表3:三明市旅游产业效益指标预测完成情况(2016-2020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完成数 比增(%)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169 14 192 14 218 14 248 14 282 14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0.55 14 0.62 14 0.70 14 0.79 14 0.9 14
 
    ——品牌创建目标。至2020年,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家,其中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20家,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星级旅游饭店60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50家;3A级以上旅行社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3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特色县、12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0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点)和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表4:三明市旅游品牌创建目标(2016-2020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A级景区 3 3 3 3 3
星级饭店 3 3 3 4 5
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20 20 20 20 20
 
 

第三章  旅游发展布局
 
第一节  空间发展布局
 
立足三明旅游产业发展基础,着眼未来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交通格局变化,遵循“整合资源、集聚要素、联动发展、辐射周边”的布局原则,打破区域分割,推动组团发展,着力做强泰宁旅游龙头,建设三明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沙溪百里画廊休闲旅游带、向莆铁路深呼吸小城健康旅游带、泉南高速客家风情自驾旅游带,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业态集聚的“一头一心三带”旅游业空间布局,形成覆盖全市、延伸全省、对接全国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第二节  做强泰宁旅游龙头
 
——功能定位:以“清新福建,泰宁生活”为品牌形象的世界丹霞旅游目的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内一流休闲安养小城、中国县域旅游经济样板县。
——区域范围:泰宁县域。
——发展重点:一是实施全域化旅游战略,充分利用泰宁县域各类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二是壮大客源总量,围绕客源结构变化,针对重点目标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策划开展多元化市场营销活动,打响“清新福建,泰宁生活”品牌,做旺旅游人气,带动市域内主要景区联动发展;三是提升产品品质,加快海峡旅游(三明泰宁)产业园规划建设,提升改造金湖、寨下、上清溪、九龙潭、泰宁古城等主打景区,推进若九天、红石峡、明清园、乡村旅游“五朵金花”等项目建设,丰富休闲业态,优化产品结构;四是深化旅游综合体制改革,支持泰宁率先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培育1家旅游上市集团公司,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建立更加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五是全面推行旅游标准化,制定完善地方和旅游企业标准体系,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形成产品精、人气旺、服务优、机制活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建设三明旅游集散中心
 
——功能定位:以“游客为本,服务至诚”为品牌形象,建设成为专业化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区域范围:梅列、三元、沙县。
——发展重点:一是突出建设重点,结合市县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向莆铁路三明北站、南三龙铁路三明南站、沙县机场规划建设全市性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二是坚持交通先行,突出优先配套交通服务功能,开行通达周边各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旅游直通车,实现定线定班运作,推行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统一化调度,结合汽车租赁体系建设,推动汽车站、动车站、机场和景区(点)间零距离换乘、半小时转场、一小时到达,实现市区集散、联动全市,推动游客时空上的优化分布;三是丰富服务业态,大力吸引旅游景区(点)、旅行社、汽车租赁、连锁酒店、旅游商品等旅游相关业态企业进驻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线路策划、商务住宿、娱乐购物、投诉处理等“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
 
第四节  打造三条旅游带
 
一、沙溪百里画廊休闲旅游带
——功能定位:以“中国绿都,山水画廊”为品牌形象,形成沙溪滨河都市休闲旅游带。
——区域范围:梅列、三元、永安、沙县。
——发展重点:依托沙溪景观水系,在沙溪沿岸关键节点布局建设独具三明文化内核的“一轴三区十八水寨”,打造永安生态旅游区、三元森林度假区、梅沙休闲养生区,不断丰富沙溪滨河景观,完善城市滨水休闲产品,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个性鲜明、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百里画廊景观带。
梅列、三元要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全力推进碧溪生态休闲谷、瑞云山大佛宗教文化产业园、清枫谷生态休闲主题公园、三元格氏栲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提升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建设水平,推进城市绿道休闲工程建设,开发市区徒步漫游系统,打造市区旅游核心吸引物,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型城镇化示范区,确保游客进得来、留得下、玩得好,做旺市区旅游人气。
永安要着力推进地质休闲、竹林休闲、森林休闲系列产品开发,加快桃源洞创5A级旅游景区、竹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构建集山水观光、康体休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沙县要加快美食体验和“夜色金沙”产品开发,推进滨水夜游、淘金山、水美土堡等项目的建设、提升和改造,繁荣“夜色”经济,营造“夜色”氛围,丰富“夜色金沙”品牌内涵。
二、向莆铁路深呼吸小城健康旅游带
——功能定位:以“灵山秀水,闽学遗风”为品牌形象,对接省会的生态休闲健康旅游带。
——区域范围:泰宁、将乐、沙县、建宁、尤溪。
——发展重点:泰宁、建宁要发挥森林山地和莲乡花海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法尔缦小镇、泰宁旅游休闲度假营地、闽江源生态旅游区、香溪花谷、均口莲艺慢镇、上坪书香水村、渠村百姓药谷等项目建设,开发一批以山地度假、湖滨休闲、乡村养生为主体的山水安养产品。
将乐、沙县、尤溪要依托朱熹、杨时、罗从彦等闽学鼻祖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杨时文化园(大宋古镇)、朱子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打造闽学文化体验拳头产品,统筹推进将乐梅花村、尤溪桂峰村等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以闽学文化体验为主、兼具乡村观光休闲的产品体系。
同时,将乐、沙县、建宁、尤溪要主动对接泰宁旅游,按照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突出“深呼吸、慢生活、大健康”主题,抓紧布局上下游产品,在关键节点打造一批生态环境美、文化特色显、服务品质优、综合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景区,形成联动华东华中、辐射华北市场、贯通内陆省份的大动脉。
三、泉南高速客家风情自驾旅游带
——功能定位:以“田园客家风情,风展红旗如画”为品牌形象,对接沿海的文化体验、自驾自助旅游带。
——区域范围:永安、清流、宁化、明溪、大田。
——发展重点:突出客家和土堡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提升宁化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清流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大田土堡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发以客家文化和土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寻根文化探秘旅游区。
突出老区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明溪红军战地医院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宁化长征出发地、永安吉山抗战文化园,推出一批红色记忆文化旅游精品。
突出竹林生态、温泉疗休、高山茶园等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永安栟榈度假村、明溪珍贵植物观光园、清流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大田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茶香小镇等项目,形成县域主题产品特色突出、产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建成连通泉州、厦门等“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城市、对接珠三角市场的大通道。

第四章  创新提升重点
 
第一节  优化旅游产品
 
按照“一年一重点、一县一精品”的原则,建立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产业项目库,对重大旅游项目实行目标管理、重点推进、强化落地,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精品旅游项目,健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精致化提升观光产品。充分发挥精品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实施旅游景区创新提升工程,坚持一景区一主题一特色,积极推进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和将乐玉华洞—天阶山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尤溪朱子文化公园、桂峰古民居、侠天下、联合梯田、九阜山、宁化天鹅洞、客家美食城、清流客家祖山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力提升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明溪玉虚洞等洞穴观光产品和泰宁金湖、尤溪闽湖、清流九龙湖、将乐长缘湖、建宁鸳鸯湖等湖泊观光产品,增加休闲型、互动性、体验性产品比例,推出一批地方特色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景区娱乐节目,讲好景区“文化故事”,配套特色美食、精品住宿、风物特产,完善景区交通、导览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景区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和分流渠道,促进景区封闭发展向带动周边转化,逐步将重点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复合型、多业态、高品位、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
个性化开发度假产品。开展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试点工作,建设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争创泰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完善旅游休闲目的地体系。利用三明丰富的森林山地资源和水利资源,将旅游观光、体育休闲和土地开发结合起来,实施泰宁国际户外运动基地、建宁金铙山户外滑雪基地、永安山地自行车公园、市区绿道休闲等项目,争取水上运动等国家级、国际性训练基地落地闽湖,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依托清流天芳悦潭、大田仙峰养生、三元横坑等温泉资源和明溪红豆杉紫杉醇、三元草珊瑚、泰宁雷公藤等生物医药产业,推出温泉健康养生旅游,开发候鸟式分时养老、疗养项目,建设一批休闲养生示范景区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发挥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优势,依托沙溪百里画廊、最美世界遗产公路等景观带,在市区周边地区和泰宁、永安、将乐、沙县等县(市)开发汽车露营地,创新打造接轨国际兼具地方特色的自驾游品牌,发展自驾自助游;突出原山原水原生态,以山地休闲、生态体验、养生康体、科普修学为主导功能,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旅游开发、建设、宣传、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规划建设永安天斗生态文明示范区、将乐龙栖山生态旅游、建宁欧洲风情生态创意产业园、清流鲜水冷泉暨滕头园林景区等,打造一批生态休闲精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策划开发三明嘉年华邮轮城、瑞云风情小镇、富源生态新城、泰宁熊家栋、永安竹天下等旅游综合体,运用规划和产业引导等手段,推动大型购物、餐饮、娱乐等项目向旅游综合体内合理配置。
全域化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坚持景镇、景村一体,结合“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发展模式,按照布局选点“三边”(景区周边、城市周边、交通干线周边)、规划开发“三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金来源“三点”(政府补助一点、信贷支持一点、自主出资一点)、经营扶持“三免”(减免有关费用、免费培训、免费宣传)的办法,开发一批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农村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争创一批乡村旅游模范村和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育一批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实现旅游惠民富民。积极推进将乐梅花村“闽台乡村旅游合作试验基地”建设,扩大沙县马岩生态休闲园与台湾老英格兰民宿共建基地示范效应,借鉴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培育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风情、乡土气息的特色旅游休闲集镇,打造乡村旅游聚集区。通过国有参股、农户以房屋作价入股或租赁经营形式,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组建混合所有制的乡村特色精品民宿旅游公司,构建资源整合和融资运作平台。坚持将“绿野乡居”特色民宿打造成为三明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按照生态与人文并重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发滨水型、山地型、田园型、民俗型、古建型、怀旧型等一批不同类型的“绿野乡居”民宿旅游项目,鼓励发展手工制作、亲子乐园、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特色美食、工艺展示等配套项目,推动成立乡村旅游民宿协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并引导其规范发展,形成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
体验化发展文化旅游。深度挖掘和弘扬三明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文化遗存保护和旅游开发,突出打造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尤溪朱子文化园、将乐杨时文化园等闽学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泰宁明清尚书第古建筑群、宁化客家祖地、大田土堡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旅游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国航天(三明)科技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区,开发泰宁峨眉峰对台宗教文化交流基地、建宁对台(慈航)文化交流基地、大田章公祖师(肉身菩萨)佛教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三元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溪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等以地质科普和古人类文化探秘为主要特色的研学旅游基地,创意开发尤溪汤川侠谷等互动性、娱乐性文化旅游产品,有机串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培育一台客家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激活多彩的三明地域文脉。按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旅游行业标准,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发建设水平,加快明溪红军战地医院遗址、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永安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纪念园等重点红色旅游地建设,创新推进大田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度假区等体验型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推出红色文化、抗战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圈。
 
 
 
第二节  创新宣传促销
 
实施旅游整体品牌宣传战略,以“清新福建·悠然三明”为品牌形象,打响“好山好水好风情,数一数二数三明”宣传主题,广泛传播三明旅游好声音,增强三明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市场的梯度开发,巩固传统客源市场,开发新兴客源市场,培育潜在客源市场,不断做大三明旅游客源总量。
市县联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市县两级旅游营销资金统筹力度,形成资金合力。加强全市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对组织招徕大型团队、集团采购和淡季客源市场开发等实施配套奖励政策,有效撬动旅游客源市场。坚持形象展示和产品销售相结合,市县携手共赴目标市场举办“清新福建·悠然三明”系列主题展销活动,推出旅游惠民措施。
业界联动。成立三明品牌景区营销中心,研究出台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专题营销方案,以线路编排组合为切入点,统一宣传三明旅游目的地,统一主攻目标市场,统一对外政策报价,逐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增强市场整体开拓能力。顺应自由行市场逐步扩大的趋势,探索建立“旅”“游”组合、空铁联运模式,推动航空公司、高铁动车、旅游景区、星级饭店一体营销,实现凭三明旅游航空公司登机牌、向莆铁路动车票享有三明重点旅游景区门票和星级饭店住宿折扣优惠,三明旅游广宣品全面进入重点航空公司和南昌铁路局全国营业网点。
媒体联姻。主攻强势媒体,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和大型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制作播出专题节目,在热点栏目植入三明旅游形象广告,构建以“清新福建·悠然三明”为核心、细分目标市场群体的三明旅游目的地系列品牌;加强与客源地主流媒体合作,策划开展主题采风和宣传营销活动;在福建日报、东南卫视和三明日报、三明电视台开辟三明旅游专栏,形成持续长效的宣传渠道,营造旅游氛围。广泛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拓宽旅游网店、手机移动客户端等网络营销平台,针对网络热点事件创意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全面提升三明旅游影响力。
部门联合。强化旅游与其他部门和领域的协调合作,坚持将旅游资源宣传和旅游产品推介有机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外事宣传、区域协作、明台交流等活动中,认真策划组织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和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永安笋竹文化旅游节、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会、大田茶文化节暨海峡两岸高山茶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建设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策划开展薪火相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主题宣传活动、沙县淘金山佛祖舍利朝拜活动等事件营销,携手赣州、抚州等地建立旅游产业经济协作示范区,多层次、全方位地聚集人气、扩大影响。
(“悠然三明”品牌形象内涵:悠久历史闽之源、悠闲山水世遗地、悠远情怀客家人、悠长乡愁桃花源、悠优美食文明城)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
 
以满足游客需求为中心,以实施旅游全域化为抓手,将旅游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全面提升旅游质量,营造最佳旅游环境,建设一流旅游目的地。
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按照温馨平安驿站、文明诚信驿站、旅游休闲驿站、文化风情驿站、和美人生驿站“五站合一”的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营,将市域高速公路服务区开辟为旅游驿站。联合交通部门推动“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建设,编制三明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开行旅游景区直通车,推动交通要道至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公共交通逐步完善,健全以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旅游交通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结合公路服务站建设,配套设置休闲餐饮点、商场、观景台、汽车旅馆和自驾车基地,提供国际标准的旅游交通服务,不断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布局与旅游业的发展格局相匹配。启动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持续推进,新(改、扩)建一批旅游厕所,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全部达到优良标准。严格按照《城市游客中心规范》标准,在重点旅游县(市、区)规划建设游客中心,建立健全旅游网站、旅游热线等旅游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完善旅游城镇、景区、沿线通道的信息咨询、生活服务、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保障水平。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深入推进“旅游+互联网”跨产业融合,加强全市智慧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实施,积极创建“福建省智慧旅游试点县(市)”,支持旅游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等旅游新型众创空间发展,争创国家级“旅游+互联网”创客基地和创客示范项目。以建设景区门户网站、景区免费WIFI覆盖、景区二维码平台、景区安全监控系统、景区电子售检票系统、景区旅游资讯发布系统、景区公共广播系统、景区客流引导系统等为重点,推动全市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成为智慧旅游景区;以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乡村旅游在线综合服务平台、乡村旅游手机APP、乡村旅游公众微信、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覆盖等为重点,推动乡村旅游特色村发展成为智慧旅游示范村;以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旅游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和推广、旅行社及导游领队服务管理系统、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导游助手推广等为重点,深化旅行社行业信息化应用,推进智慧旅行社建设;以建设酒店自助入住和退房系统、客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饭店智能客房控制系统等为重点,推动全市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成为智慧酒店,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打造旅游特色街区。坚持“突出地方特色、规范服务标准、满足各档游客、强化旅游氛围”的原则,挖掘地方传统技艺,研发推荐一批“三明菜谱”、三明十大旅游餐饮名店、三明十大特色伴手礼,发挥名品名店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重点旅游县(市、区)科学规划建设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餐饮、酒吧、娱乐、购物特色街区,引导发展美食游、购物游。重点打造沙溪滨河休闲娱乐长廊,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绿道,推动两岸绿地花化彩化,提升“水上游三明”产品档次,发展民间文艺表演,不定期举办沙溪滨河音乐节、啤酒节、龙舟赛、三明非遗展等文化交流和群众性竞技娱乐活动;加快实施泰宁古城旅游休闲社区项目,重点发展体现泰宁本土地域风情、民俗特色鲜明的休闲吧所(酒吧、茶吧、书吧、音乐吧)、民俗演艺场馆、体验作坊等,打造国际安养休闲小城;拓展沙县肩膀戏、石壁客家祖地祭祖习俗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效应,丰富“夜色金沙”等晚间文化休闲娱乐产品,将沙县小吃文化城、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打造成美食休闲娱乐街区。
完善旅游行业标准。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以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人才培训、特色主题酒店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符合三明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协调的地方标准,鼓励旅游企业实施ISO9000、ISO14000等体系认证,逐步形成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四级旅游标准化体系,推动导游、娱乐、餐饮、宾馆等主要服务流程标准化,规范旅游企业和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经营服务行为。全面开展旅游企业达标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服务等级“退出制度”,加大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A级旅行社等各项旅游行业标准的执行力度,对执行标准不力的旅游企业予以“摘星撤牌”,适时组织评选十佳服务示范旅游企业、百名岗位服务明星,示范带动全市旅游行业提升服务质量。
 
第四节  壮大市场主体
 
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着力改变三明旅游企业“散、小、弱”的状况,增强旅游企业实力,增加旅游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组建三明旅游集团。对接三明沙县机场通航,成立三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旅游包机、低空飞行等业务,在条件成熟后,联合重点旅游县(市、区)成立三明旅游集团公司,实施一批重大旅游项目,适度发展旅行社、酒店、车队、旅游商品等要素产业,实现全产业链营运,整合包装上市,促进我市旅游业的整体扩张。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三维”对接,推动与大型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以开发建设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为突破口,策划落地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全国领先、福建之最、三明特色”的旅游项目,做旺市区旅游,提升市区人气。
实施旅行社品牌战略。鼓励旅行社与国内外著名旅行社加强合作,争取全国百强社和境内外品牌旅行社到三明开办分支机构,推动旅行社组织多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支持以旅行社为主体的旅游企业在目标客源市场设立办事处,开展连锁经营,形成品牌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旅行社。支持旅行社规模化经营,鼓励旅行社开拓会议会展、体育赛事、修学疗养等业务领域,对营业收入超千万元,且税收达到一定数额的旅行社予以奖励。顺应明台旅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力争我市成为赴台湾本岛“个人游”试点城市,三明国旅成为赴台游组团社,一批台资旅行社成功落地。至2020年,力争引进5家全国百强旅行社设立分社,培育1家全省20强旅行社。
推进旅游饭店转型升级。在经营方向上,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引导星级旅游饭店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狠抓大众市场,回归市民消费,并从节能降耗、市场开拓、品牌拓展、优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经营效益。在管理模式上,鼓励星级旅游饭店实行专业化管理,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酒店品牌的同时,支持三明梅园、天元等企业进行连锁经营、品牌扩张,大力培育客家文化主题连锁商务酒店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明旅游品牌企业,打造在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酒店管理集团。在类型结构上,鼓励开发建设各种主题饭店和个性化特色旅馆,多元化发展主题式家庭农场、度假型乡村酒店、生态型休闲农庄、森林人家、水乡渔村、汽车露营地等住宿接待设施,支持途家等新型住宿业态企业入驻和发展,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逐步形成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型酒店连锁化、酒店服务个性化的发展格局。至2020年,力争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星级旅游饭店增至10家。
培育景区实体公司。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在旅游重点县(市、区)成立多种形式的景区开发公司,对国家级以上的核心资源由政府主导开发,对其它旅游资源、创意型旅游项目和经营性服务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加快旅游资源产品化步伐,培育一批景区龙头企业,为构建“一县一品”格局提供产业支撑。至2020年,力争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以上的景区(点)增至15家。
 
第五节 完善发展机制
主动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新形势,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激发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创造有利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环境。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泰宁、永安、建宁、尤溪等全域旅游试点县(市)建设,探索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做实泰宁旅游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形成全方位推进改革的工作局面。强化市县两级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落实推进职能,建立健全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和旅游工作考核奖惩制度,每年研究确定一批重点旅游协作项目,联合督查、协同推进,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根据三明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配齐配强工作团队,人员配置向旅游规划、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宣传促销等方面倾斜,着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运作推进能力。按照“风景与旅游一体,资源与市场结合,开发和保护统一”的原则,鼓励永安、沙县等优秀旅游城市(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定期沟通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增强旅游协会造血功能,支持旅游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建立旅游大数据集成及运用平台。率先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景区门票价格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公开透明、相互协调、监管有力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新体制。
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借助海峡论坛等平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宽产业准入条件,采取以资源置换资本、用资源置换基础设施和PPP等项目运作方式,创新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竞争发展的多元投入新格局。探索投资与消费相结合的众筹酒店、众筹旅游小镇模式。建立大型旅游企业动态信息库,依托海峡旅游(三明泰宁)产业园等平台,加强项目对接和策划包装,力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大旅游项目列入中国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争取金融机构和大型旅游企业资金注入。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探索对全市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实行市直管制度,综合运用奖励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快项目推进,提升建设实效。
加大经营机制改革力度。突破单一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旅游区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集中推出一批旅游景区面向社会招商,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从资本运作、资产结构、内部管理、产品组合等方面入手,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组建专业性旅游公司,实现网络化、集团化经营,带动三明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借鉴携程等网络旅游企业成功经验,改造旅游经营模式,拓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功能,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第五章  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创新提升重点,坚持产业发展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制定细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持之以恒推进实施。
表5:三明市旅游业创新提升重点细化表
创新提升重点 分项重点 主要内容
优化旅游产品 示范引领一批 突出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示范带动各县(市、区)乡村旅游发展,至2020年,全市建成3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特色县、12个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10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点)和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发展“绿野乡居”特色民宿,组建混合所有制的乡村特色精品民宿旅游公司,推动成立民宿协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整合提升一批 实施旅游景区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和将乐玉华洞-天阶山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尤溪朱子文化公园、桂峰古民居、侠天下、联合梯田、九阜山、宁化天鹅洞、客家美食城、清流客家祖山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力提升将乐玉华洞、宁化天鹅洞、明溪玉虚洞等洞穴观光产品和泰宁金湖、尤溪闽湖、清流九龙湖、将乐长缘湖、建宁鸳鸯湖等湖泊观光产品。
创新培育一批 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形成旅游消费新热点,重点实施泰宁国际户外运动基地、建宁金铙山户外滑雪基地、永安山地自行车公园、市区绿道休闲项目,争取水上运动等国家级、国际性训练基地落地闽湖,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引导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依托清流天芳悦潭、大田仙峰养生、三元横坑等温泉资源和明溪红豆杉紫杉醇、三元草珊瑚、泰宁雷公藤等生物医药产业,推出温泉健康养生旅游,开发候鸟式分时养老、疗养项目,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发挥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优势,在市区周边地区和泰宁、永安、将乐、沙县等县(市)开发汽车露营地,发展自驾自助游;规划建设永安天斗生态文明示范区、将乐龙栖山生态旅游、建宁欧洲风情生态创意产业园、清流鲜水冷泉暨滕头园林景区、尤溪汤川全域旅游等,打造一批生态休闲精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策划开发三明嘉年华邮轮城、瑞云风情小镇、富源生态新城、泰宁熊家栋、永安竹天下等旅游综合体。
融合带动一批 推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中国航天(三明)科技文化产业融合示范区,加快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尤溪朱子文化园、泰宁明清尚书第古建筑群、宁化客家祖地、将乐杨时文化园、大田土堡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旅游区建设,开发泰宁峨眉峰对台宗教文化交流基地、建宁对台(慈航)文化交流基地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三明郊野国家地质公园、三元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溪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等以地质科普和古人类文化探秘为主要特色的研学旅游基地,有机串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培育一台客家文化旅游演艺剧目。加快明溪红军战地医院遗址、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永安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纪念园等重点红色旅游地建设,创新推进大田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度假区等体验型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打造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圈。
创新宣传促销 旅游品牌形象及宣传主题 品牌形象:清新福建·悠然三明;宣传主题:好山好水好风情,数一数二数三明。
市场开发策略 巩固闽东南,主攻向莆线,深耕华南区,壮大长三角,拓展港澳台,辐射东南亚。
旅游节庆活动 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永安笋竹文化旅游节、世界客属石壁祭祖大典、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交流会、大田茶文化节暨海峡两岸高山茶文化节。
宣传营销举措 组建三明品牌景区营销中心,加大市县两级旅游营销资金统筹力度,市县携手共赴目标市场举办“清新福建·悠然三明”系列主题展销活动。建立“旅”“游”组合、空铁联运模式,借助各类主流媒体、新媒体大力宣传三明旅游产品,策划开展薪火相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主题宣传活动、沙县淘金山佛祖舍利朝拜活动等事件营销,携手赣州、抚州等地建立旅游产业经济协作示范区。
提升旅游服务 提升城市
旅游功能
规划建设泉三、福银、永宁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驿站,编制三明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健全以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旅游交通导览图为重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开行观光巴士。新(改、扩)建旅游厕所230座。规划建设游客中心,建立健全旅游网站、旅游热线等旅游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建设智慧
旅游城市
以建设景区门户网站、景区免费wifi覆盖、景区二维码平台、景区安全监控系统、景区电子售检票系统、景区旅游资讯发布系统、景区公共广播系统、景区客流引导系统等为重点,推动全市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设成为智慧旅游景区;以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乡村旅游在线综合服务平台、乡村旅游手机APP、乡村旅游公众微信、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覆盖等为重点,推动乡村旅游特色村发展成为智慧旅游示范村;以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旅游电子合同管理系统建设和推广、旅行社及导游领队服务管理系统、旅行社客户关系管理、导游助手推广等为重点,深化旅行社行业信息化应用,推进智慧旅行社建设;以建设酒店自助入住和退房系统、客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饭店智能客房控制系统等为重点,推动全市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成为智慧酒店。
打造旅游
特色街区
打造沙溪滨河休闲娱乐长廊,实施泰宁古城休闲社区项目,提升沙县小吃文化城、客家美食文化城。规范推荐一批“三明菜谱”、三明十大旅游餐饮名店、三明十大特色伴手礼。
完善旅游
行业标准
建立以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人才培训、特色主题酒店等为重点的旅游行业标准体系,组织评选十佳示范旅游企业、百名岗位服务明星。
     
壮大市场主体 组建三明
旅游集团
成立三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旅游包机、低空飞行等业务,在条件成熟后,联合重点旅游县(市、区)成立三明旅游集团公司,整合包装上市。
实施旅行社
品牌战略
组建旅行社联合体,鼓励赴目标客源市场设立办事处,至2020年,力争引进5家全国百强旅行社设立分社,培育1家全省20强旅行社。
推进旅游饭店转型升级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酒店品牌,支持三明梅园、天元等企业进行连锁经营、品牌扩张,大力培育客家文化主题连锁商务酒店。至2020年,力争年营业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的星级旅游饭店增至10家。
培育景区
实体公司
对国家级以上的核心资源由政府主导开发,对其它旅游资源、创意型旅游项目和经营性服务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培育一批景区龙头企业,为构建“一县一品”格局提供产业支撑。至2020年,力争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以上的景区(点)增至15家。
完善发展机制 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加快推进泰宁、永安、建宁、尤溪等全域旅游试点县(市)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和旅游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做实泰宁旅游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永安、沙县等优秀旅游城市(县)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定期沟通机制,开展旅游业增加值核算,建立旅游大数据集成及运用平台,推进景区门票价格改革。
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 试行以股份制形式开发建设旅游景区,采取以资源置换资本、用资源置换基础设施和PPP等项目运作方式,创新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探索投资与消费相结合的众筹酒店、众筹旅游小镇模式。建立大型旅游企业动态信息库,力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重大旅游项目列入中国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争取金融机构和大型旅游企业资金注入。探索对全市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实行市直管制度,综合运用奖励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快项目推进。
加大经营机制改革力度 积极探索旅游区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集中推出一批旅游景区面向社会招商。从资本运作、资产结构、内部管理、产品组合等方面入手,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专业性旅游公司,实现网络化、集团化经营。鼓励旅游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借鉴携程等网络旅游企业成功经验,改造旅游经营模式,拓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功能。
 
 

第六章  配套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旅游市场规范管理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依法规范旅游市场,让旅游更便利、更文明、更舒心、更安全,推进旅游服务保障上档升级、产业提质增效。
  加强旅游诚信管理。以旅游诚信网络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动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适时发布“旅游失信行为记录”,完善诚信旅游评价与监督机制。加强价格诚信建设,倡导全市A级旅游景区向社会公开承诺三年不涨价,凸显景区资源的公益性。建立旅游市场秩序综合评价制度,设立“品质旅游产品榜”,形成以旅游综合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全市游客满意度调查,发布季度调查报告,引导市场消费选择,督促旅游服务质量改进和提高,打响“满意在三明”服务品牌。同时,以《旅游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实现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全覆盖,推进旅游综合执法。
  加强旅游文明管理。借助“清新福建星光灿烂”文明旅游平台作用,开展“清新福建·悠然三明最美记忆”系列活动,通过策划举办文明导游之星大赛、文明旅游“随手拍”、组建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创评一批文明景区、文明旅行社、文明酒店、文明导游员、文明旅游人、文明游客,传播文明旅游,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实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与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涉旅企业联动,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机制。大力整治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加强出境旅游市场文明管理,做到审核培训责任到位、行前说明提示到位、领队履行职责到位;充分发挥出境旅游文明协调机制作用,把好“组团关”、“落地关”、“行程关”,对不文明旅游者进行依法处置,共同创建文明有序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秩序。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旅游与气象部门合作,提升旅游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建立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与医疗机构、公安、消防、交通等单位的救援合作机制,提高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强化旅游者安全教育,提高游客避险意识、逃生技能和危机事故处理能力。强化旅游保险意识,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第二节  明确旅游政策激励导向
  
  坚持政府主导,针对产业瓶颈制约,加强引领、整合和服务,加大政策资金智力支持力度,形成明确的激励导向,加速旅游产业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各项扶持政策,根据旅游市场形势变化每年研究出台旅行社组接团奖励办法,鼓励旅游企业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对于旅游业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项目用地、财政转移、政绩考核、人才支持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推进落实旅游中小企业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的政策,旅行社出具的发票可作为报销凭证。鼓励农村扶贫、青年创业、妇女创业等国家扶持项目向旅游业倾斜,促进旅游创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时间安排,鼓励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探索推进企事业单位以市域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做法,推动“三明人游三明”,做热市域旅游市场。
  强化资金支持。建立市县两级旅游专项资金逐年增长机制,积极开拓股份制融资、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债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探索成立旅游银行,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确保全市旅游产业信贷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设立旅游专业担保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推行按旅游企业品牌层级差异化的授信制度,经银行评估认可,景区(点)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星级旅游饭店经营性物业等,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联合金融机构发行旅游卡,为持卡人提供景区购票折扣、网上和电话预订优惠以及酒店、保险、购物等各类专属优惠和服务。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和生态质量保障基金,支持开展旅游节能降耗和旅游绿色环保活动,实现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居民利益多方共赢。
  强化智力支持。成立三明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一批境内外著名的旅游专家、学者、经营管理者担任旅游发展顾问,建立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分类专家库,储备专家人才,对三明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和论证,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体系。坚持把旅游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突出做好旅游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用足用活海西创业英才培养、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等政策,加大优秀旅游人才引进、交流、培养力度。加强旅游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建立院校培养、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等多层面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旅游策划、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打造旅游创客基地。利用互联网通信技术和云平台技术,创建旅游从业人员研修“云课堂”,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和导游员、领队等一线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开展旅游行业服务人员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主动对接全省旅游人才招聘会,充分运用海峡旅游人才网招聘求职栏目,发布旅游企业招聘与社会人才求职信息,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择业和旅游企业择才提供平台。推动导游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导游员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导游员职级、服务质量与报酬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健全导游、领队进入和退出机制。
 
第三节  强化旅游规划执行刚性
 
  按照围绕规划导向加强项目策划、围绕规划布局确定开发重点、围绕规划重点引导资金投入的要求,切实提升规划法律效力,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抓好责任分解,注重上下衔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强化规划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三明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指导,编制“十三五”期间县(市、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和景区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强与当地重大交通项目规划、县城发展建设规划等各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强化规划支撑作用,形成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规划合力。
  建立规划的落实机制。坚持先策划、后规划,从源头上强化深度规划和执行落地。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合理安排旅游规划任务时序,抓好规划任务空间科学配置,确保规划任务落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两只手”的功能,空间发展布局和配套保障措施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提升重点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
  加强规划的监测评估。加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分析,认真做好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和实施完成后的总结评价,对违反规划目标任务和规划布局的旅游项目坚决不审不批,对偏离规划方向的旅游项目限时整改。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执行旅游项目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延续自然、历史、生态和文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
版权所有:三明市旅游协会 闽ICP备05005705号-1
平台运营:福建云创集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平台建设:三明明网网络科技服务公司